日本社区的组织化程度很高,社区居民具有浓厚的社区意识并且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这不仅得益于日本社区在长期实践中建立的一套成熟完备的治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而且与日本社区治理中的公民文化紧密相关。
就公民文化而言,其核心特质是公民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在理性基础上高度参与公共活动,遵守法律和制度。在公民文化的型塑中,教育至关重要。日本自明治维新伊始,便开展现代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理性、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的修养。明治政府将“文明开化”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进行移风易俗,实行教育改革,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和全民教育,并且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在国民中培育现代社会的公德观念。战后日本实施的两次教育改革更是将培养具有民主、平等观念以及勇于承担公共责任的现代公民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比如在中学阶段开设公民课,讲授国民的权利、地方自治的构成以及公民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等。其直接的效果是国民的“政治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关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具体到社区治理层面,日本社会的公民文化推动了社区公共性的生长和发展,这集中体现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社区公共领域的构建以及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上。
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日本社区的日常管理以及社区建设活动多半是由社区居民组织的民间团体和自治组织来操作与实施的,充分体现了社区自治、以民为本的理念。日本的社区治理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这种“大社会”的特点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民间力量成熟、规范,在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通常负责制定规划、提供经费支持以及进行审计监督,具体事项交给民间的社团法人负责,比如管理社区福利事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服务。这样做不仅为政府行政部门节省了大量精力,而且能够调动民间力量来完成一些政府难以有效完成的事务。
除了社团法人之外,许多由社区居民构成的自治性组织也参与到社区公益事业中,比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老人工作委员会,为社区活动提供后勤服务的妇女会,专门负责社区祭筹备工作的祭典委员会。另外,在很多社区中,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社区消防队,当町内发生火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时,民间消防队会积极协助专业消防队开展救灾活动。
在诸多的社区自治组织中,町内会可谓独具特色。在日本,町是构成社区的最小单位,类似于中国的街道。在町的基础上建立的町内会是日本社区中非常重要的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除少量的单身户以及频繁搬迁的家庭之外,町里的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加入町内会,并且交纳一定的会费。居民从会员中选举出会长、会计以及小组组长来负责町内会的日常组织和管理。
町内会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社区的公共活动大多数是以町内会为单位举办。町内会不仅负责筹办节庆祭祀,而且经常组织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如敬老会、茶道会、棒球赛,为居民提供交流的渠道,促进邻里交往和相互了解,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方面,町内会担负起对居民进行防灾培训的工作,并且组织居民共同抵御灾害以及负责救灾物资的分配,培养社区居民同舟共济、互帮互助的意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此外,町内会的工作内容还包括:协调社区中老人会、妇女会、中小学生会以及各种文体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之间的关系,为居民提供保健服务,美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设施,预防犯罪。由于町内会兼具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与行政管理组织的双重特性,因此在社区运作以及与政府行政部门的互动中,町内会扮演着上传下达的角色。
此外,日本民间力量成熟的一个标志是社区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常规化。家庭主妇、公司职员、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等经常自发地到社区的一些公益组织和社团中做义工,提供义务服务。
社区公共领域的构建
公共领域是公众进行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对公共政策进行批评的社会空间。在市民社会形成初期,各类沙龙、咖啡馆、戏院扮演了公共场所的角色。近代以来,日本社会的公共领域逐渐走向成熟、完善。一方面,具有公共责任感、关注公共事务的民众有走出家庭、开展公共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公共政策、理性表达诉求提供了制度化的社会空间。而社区里的公民馆便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对话沟通,展现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动,形成公共舆论和合意性决策。
日本每个大大小小的社区通常都有公民馆。公民馆的建造和修缮费用一般来源于社区居民的筹资、捐款以及政府的专项经费。每个公民馆都设有事务管理局来处理馆内的日常事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除了一小部分是专职人员外,大部分是社区居民自愿义务兼职的。社区居民只要达到一定的人数(通常是5人以上)就可以申请使用公民馆。当然,居民在使用部分场所时会象征性地交付一些费用(通常非常低),用于场所设施的维护。
公民馆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给社区居民提供交流、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设施。馆内常设会议室和厨房,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聚会、聚餐。老人们可以在馆内下棋、锻炼,家庭主妇们可以在馆内切磋厨艺,孩子们可以在馆内学习。社区居民组织的文艺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也可以在公民馆排练和演出。一些公民馆还推出了免费上网服务,受到了大学生和公司职员的青睐。
公民馆的工作人员开展活动的内容多元而且非常实用,比如为家庭主妇举办幼儿教育、烹饪、插花讲座,为一些爱好绘画、音乐、手工的居民提供培训,为外国居民开设日语学习班,这些活动都是非营利性的。
此外,公民馆会动员和组织当地住户、工厂、公司、学校等各种力量来讨论社区的公共事务,为其参与社区管理提供集会场所,这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公共领域的发展。
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
日本公民文化对社区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培育了社区居民的共同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对社区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在诸多的社区活动中,一年一度的社区祭可谓是一项全民事务,町里的男女老少皆参与其中,公司、学校也全力配合活动的开展。
在社区祭筹备以及正式举办的过程中,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些平时因工作忙碌而很少往来的男人们会抽出时间到公民馆聚会,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商讨祭祀的细节工作。妇女会的成员们则担负起后勤任务,为参加聚会和祭祀活动的人准备餐食。在祭祀庆典当天,社区居民会穿上节日服装,佩戴象征自己町颜色的彩带,参与社区游行,为自己的町呐喊助威。祭祀庆典通常包含诸多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文娱活动。在此期间,由社区中的公司职员、学生、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组成的各种民间合唱团、舞蹈队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社区的祝福之情。
整个社区祭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联欢的活动。这一共同的社区事业将社区居民组织到一起。居民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加强了邻里之间的团结,提高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因此,社区祭的每一次举办不仅传承了社区的传统文化,而且整合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强化了社区认同。
日本的公民文化注重培养民众的自我治理能力、公民参与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现代国民教育使日本民众具备了这样的理性和能力。在这种公民文化的濡染下,日本社区的公共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居民将自己的整个生活与社区勾连在一起,通过组织各种民间社团、自治性组织以及志愿性活动来参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一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治理模式,真正做到民治、民享。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置来构建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居民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决策提供渠道,使社区的公共领域向规范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表明,这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着力塑造居民的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社区治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团结,提高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度。
邢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