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紫禁城落成590周年,又是故宫博物院建立85周年。紫禁城最初的三位主人——永乐皇帝、洪熙皇帝与宣德皇帝在位的三十多年,正是明王朝进入国力鼎盛的时期。“永宣时期”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复兴透过遗存后世的经典文物仍然辉映出夺目的光彩。26日下午, “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和“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以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 “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首次将明代永乐宣德文物进行集中展示,文物中半数以上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即俗称的“国宝”。该展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以明代“永宣时期”为时间线索推出的专题展览,主要展出的馆藏永宣文物精品151件(套),另有来自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12件(套)文物。计划展出三个月。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分为8个部分展示,依次为书画篇、玉器篇、金器篇、瓷器篇、漆器篇、佛教造像篇、珐琅器篇、宣德炉篇。所选文物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现藏永宣时期文物中的绝大部分精品。其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77件,一、二级文物的数量占展品总数的85%。
为使展出文物的品类更为丰富、全面,故宫博物院特从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借用相关文物12件(套)。此次展出的故宫藏永宣时期代表文物有:青花阿拉伯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剔红孔雀牡丹纹圆盘、铜冲耳乳足炉等,体现出“永宣时期”艺术创作的非凡成就。其中,装饰简洁明快的瓷器、刻工圆润娴熟的雕漆、造型雍容典雅的佛教造像,以及婉丽飘逸的台阁体书法、笔墨工谨的“院体”绘画等,尤为世人称道。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审美意识,凝聚了艺术家和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并对后来中国工艺美术和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清宫主题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展览的特色。今年是紫禁城落成590周年和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因而“永宣展”作为院庆活动的献礼展览之一,具有特殊的意义。为配合此次展览,故宫博物院准备出版相关的大型展览图录,并准备在11月中旬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新闻链接:
所谓“永宣时期”,乃是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代帝王统治时期的略称。史学界一直以为,从永乐到宣德的33年时间(1403~1435)是明朝政治、军事实力最为强盛的时期。特别是永乐皇帝(朱棣,庙号“太宗”)进行了远航“西洋”、迁移国都、疏浚运河等一系列的壮举,在当时不乏积极意义,但使得永乐后期的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而洪熙(朱高炽,庙号“仁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庙号“宣宗”)则顺应历史潮流,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政策,从而使得当时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他们的统治时期被后人誉为“仁宣之治”。尽管当时的中国在局部地区仍有动荡,但就总体而言,内地繁荣昌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官员、神职人员、学者、工匠及平民百姓等。他们纷纷带着各自的文化与生活习惯涌入内地,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日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此时中原农耕儒家文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西北伊斯兰商业文明和雪域藏传佛教文明的相互融合和影响,凸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多元文化交流,走向一体化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