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苏州大学苏州画院共创美术教学创作基地

苏州大学苏州画院共创美术教学创作基地

出自:人民网    发表时间:2010/12/11 9:29:15    点击率:714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和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为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揭牌。

  “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暨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日前在数百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在苏州画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苏州大学党委记王卓君、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和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谢芳等为画展剪彩。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和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共同为“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揭牌。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苏州画院和苏州大学联合打造的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必将成为院校和画院合作,为创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更好地让我们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创作实践经验,共同建立创作基地是和画院首次进行新的探索。”

  “以奖代养”的首次尝试

  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庆典上,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十几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分别从苏州画院沈威峰院长手中接受了苏州画院聘书,成为苏州画院的新聘画家。
 

                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向苏州大学十位美术专业学生颁发资助金

  据悉,苏州画院创立了“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画院负责画家的选题策划、学术指导和品牌形象塑造。将画家艺术作品的市场运作统一委托给专业的文化公司全权代理。已故艺术大师吴冠中生前曾疾呼采取“以奖代养”的方式,鼓励画家创作,苏州画院成为这一方式的首个实践者。苏州画院以“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设立“精英扶持基金”,奖励和资助有创作潜力、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对成绩突出者会重点资助扶持,为他们办展览、出画册,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激情。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在贺词中说:“苏州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之一,苏州画院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了“三位一体”的创新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使文化改革发展更为理性、更加自觉,逐渐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阻碍文化创意品牌发展的体制。为增强中国文化产业活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全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在贺词中说:“苏州画院作为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艺术机构,创造性地提出了画院、画家、文化艺术公司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为我国画院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注入了一股强劲而新鲜的活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表示:“苏州画院以‘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扶持与帮助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健康向上的艺术家,是对丑化与讽刺国人的那些流行艺术的纠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州画院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创新,为我国画院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打破艺术家生存状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专程赶到苏州参加“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暨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张旭光说:“苏州画院为刚刚毕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艺术发展的一条崭新道路。他们不再需要以一己之力与生存、市场等问题单打独斗。苏州画院的学术指导和文化公司的全面推广,成为年轻艺术家们最为坚强的后盾。”
 

                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和苏州画院全体新聘画家合影

  “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上,苏州画院十多位新聘画家的作品与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同台亮相。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罗小珊以历史人物画创作著称,曾先后创作《大学之光》、《清华四导师》等作品。此次展览了她新近创作的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等近代国画大师的画像。2006年,罗小珊以专业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研究生,目前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中国思想与绘画专业博士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史论修养,使得罗小珊笔下的历史人物厚重饱满,鲜活生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称赞她的人物画作品,画出了浙派人物画的神韵。她是苏州画院重点培养的画家之一。

  然而,原有的画院体制却将绝大多数的中国画专业毕业生推向了社会,使得他们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一边是对于中国画本身的热爱与天份,另一边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罗小珊告诉记者:“苏州画院以独到的眼光发掘实力派,力邀年轻又具有潜质的画家加盟,资助培养并为画家提供施展艺术才华实现个人抱负的平台,在苏州画院我们感受到沈院长慈父一样的关爱,有一种家的感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苏州画院注重培养人才,在作品中以传统笔墨,融入时代精神,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书画展,是苏州画院十年来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它将记录苏州画院十年艺术淬炼之后的丰硕文化成果,吹响了苏州画院继续开拓创新的号角。”

  苏州画院的体制创新凝聚了一大批创作人才,并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和青年书画家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实践平台。苏州画院不仅是培养、挖掘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就业和再发展的学术殿堂,也必将是未来艺术大师的“孵化器”。

  “我认为,从苏州画院整体创作水平来看,他们的作品都能达到‘全国美展’投稿的要求。沈威峰院长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吴冠中先生所讲的‘以奖代养’发展画院的创新模式,我从苏州画院的画家们了解到,他们在苏州画院感到很自豪,都有家的感觉,不再漂泊,能全身心投入创作,以苏州画院的学术理论指导树立品牌,我想一定能在全国美术界形成一个新的艺术群体,并被国人所关注。”张旭光如是说。

  画家谭志源在"11·15"火灾中遇难 儿子替父亲接过聘书

  来自上海的画家谭志源当时从报纸上看到苏州画院公开招聘画家的启事,便第一时间投了简历。不久之后,他便接到了苏州画院的电话,得知自己从6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经过苏州画院艺委会评选通过成为苏州画院的特聘画家。

  今年年初,苏州画院曾邀请谭志源到苏州创作,并为他准备了工作室。谭志源实地勘察过,因为放不下上海的两个孩子,他说等过段时间再来。

  在“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上,谭志源的作品《扎巴大什喀》等作品被摆放在展厅最醒目的位置。谭志源的家人一再希望画院能满足他父亲的愿望,坚持要求参加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庆典,代替他父亲领取苏州画院给聘书,当主持人说明这一情况后,全场为之动容,两个孩子走上台从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手中接过聘书。遗憾的是到苏州画院创作,成为谭志源再也无法实现的承诺。

  在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某大楼的火灾中,谭志源和夫人双双遇难,家中的作品也都被烧成了灰烬。得知这一情况后,苏州画院立刻派人前往上海,送去慰问金的同时,还将谭志源的一部分画作还给他的家人,留作纪念。

  谭志源的儿子谭聪聪至今仍然记得父亲为此次展览筹备作品时的场景,他说:“我记得爸爸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我还一直和他讨论人物表情该怎么画。”当再次面对父亲的画时,一幕幕情景就环绕在他脑海中。说着说着,谭聪聪哽咽了,现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很多人早已热泪盈眶。

  “真是谢谢你们,让我们一家人在苏州有了归属感。 ”面对画院的工作人员,谭聪聪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表示,画院里现存的谭志源作品将被永久地保存下来,作为珍藏与纪念。

   扶植大学生 成立创作基地

  “苏州画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暨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上,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向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十位贫困学生颁发了助学金。
 

             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向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罗小珊颁发聘书

  典礼现场,一位女学生背着略显破旧的编织袋,那就是她的“书包”了。当主持人邀请来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十位贫困学生上台接受助学金时,女学生偷偷把编织袋放在展厅最隐蔽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从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向手中接过了助学金。

  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表示:“挖掘人才就要从艺术院校的学生中资助和培养,‘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的正式揭牌,为苏州画院和苏州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和探索构建了新的学术平台。”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庆典上说,苏州画院“苏州大学美术教学创作基地”的成立,翻开了院校合作的新篇章,不仅为苏州大学美术人才的培养搭建了新平台,也为苏州美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展开了新的探索。他希望苏州画院和苏州大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携手并进,共同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要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找准符合画院画家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新模式,是画院发展的硬道理。今天的苏州画院,确立了 “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和青年书画家提供展示艺术个性的学术实践平台,坚持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再发展的平台。“以创新理念塑造品牌,以高水准的艺术作品推动画院品牌建设,使之呈现出开放、创新、包容、共进的新格局,用不断完善的艺术人格、真善美的艺术信仰,形成一个新的画派。”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这样表述自己的雄心壮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