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国画大师刘旦宅辞世 享年80岁

国画大师刘旦宅辞世 享年80岁

出自:东方早报    发表时间:2011/3/7 8:46:07    点击率:678

  刘旦宅,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男,汉族,浙江温州人。1931年3月生,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年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
  后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擅人物,兼花鸟;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1979年春访问日本、同年10月在上海举行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为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
  2011年3月2日,逝世于上海。

  

  刘旦宅以水墨《红楼梦》画作扬名于世,他笔下葬花之时的黛玉,清癯瘦削,韵味悠长。
  他以水墨《红楼梦》画作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仕女,多如葬花之时的黛玉,清癯瘦削,细细袅袅,却又韵味悠长。
  他是画家,他更是文人。3月2日上午,国画大师刘旦宅先生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80岁。在辞世之前,他已嘱咐家属一切后事从简,将不开追悼会,家中不设灵堂,谢绝奠仪。如此清简的后事和生前的盛名之间,对照鲜明。让人感叹的是,刘旦宅早就已经有意淡出了公众视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这位丹青妙手几已停笔,不再绘画,只是闭门读书。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认为,刘旦宅是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下的国画界正需要这样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而他为人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画坛后人学习和敬仰。
  画家、书画理论家卢辅圣曾经张罗着为刘旦宅出过数本画册,对刘旦宅十分尊敬。卢辅圣介绍说,刘旦宅已几乎有十年时间不再出现在各类社交活动中,处于一种“隐”的状态中。这或许是性情清淡,也可能是对许多问题有自己坚持的看法。
  但盛名在外。对刘旦宅的品行和艺术,向来欣赏者众多。在解读刘旦宅的艺术时,卢辅圣认为,由于他是从连环画创作转入水墨创作,所以造型能力毋庸置疑。当时出现过一批连环画出身的杰出画家,比如程十发、贺友直等,他们转型之后,因为连环画创作锤炼出的造型能力突出,反而要比一些专门学水墨出身的艺术家成就要高。这一批老艺术家,都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连环画创作。正因为他们这一批人的参与,中国的连环画艺术经历了一段黄金岁月,至今让人怀念。这批艺术家也在连环画创作中逐渐沉淀出了各自的风格。刘旦宅所绘画的古代人物,上至屈原、苏东坡,下到红楼、聊斋,都形神兼备,颇有古风。
  如今,上海中国画院最早的一批老艺术家当中,除了陈佩秋,其余几位都已故去。他们和今天艺术界的中坚艺术家们生活遭际不同,艺术理念也有很大差异。卢辅圣认为,今天的艺术家有更多自我设计、自我塑造,体现出更多主动性。他们所受的创作上的制约很少,但反过来说也就很容易失去方向。而反观刘旦宅先生那一代人,大多无法自我选择,在狭窄的空间当中顺势而起,取得令人敬佩的艺术成就,殊为不易。
  刘旦宅之子刘天■在公布先生逝世的消息时说,老人离世十分安详。要说未竟的心愿也非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中,刘旦宅先生生前好友、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说刘先生生前多次提起有三桩未尝之愿:一是上海至今仍没有世界级的美术学院,二是想要建起的上海国画研究院近些年来进展不大,三是作为中华艺术精华之精华的书法,尚无与之匹配的理论研究。这些遗愿,何尝不是留给后人的课题呢?   友朋评说
穷其一生他都在读书
  卢辅圣(画家、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就刘旦宅的作品风格而言,介于“工”“意”之间,线条造型为主,以笔墨连接,自成一格。他的国学修养极其深厚。穷其一生,刘旦宅都在读书。他阅读过大量古籍,也和很多专攻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探究学问。惟其如此,他才能画出《曹雪芹生平》、《琵琶行》、《洛神赋》、《长恨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九歌图》等古典题材的作品。
  要像刘旦宅那样专事古代人物画创作,就必须要“知识”。一则是要对所画古代文人有足够的了解,要懂得其生平、时代背景,要浸淫于那种时代氛围中,还得对古代文人的作品有准确的解读才能有准确的感触。二则,画古代人物,需要对那些时代的图像标志有所了解。这一点上刘旦宅做得相当精细。他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籍,藉以考证各个时代的风俗礼仪、服饰造型等,杜绝自己的人物画作品中出现学术硬伤。如此严谨的创作,倒更像是在治学。只是随着刘旦宅先生去世,这样的创作态度恐怕难见了。(早报记者 马俊 采访整理)
  他的成就不是一下子能看明白的
  吴子建(金石名家)
  听闻刘旦宅去世的消息很难受,我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打电话给他拜年。
  我和他相差十多岁,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最初的相识大概在1962-1963年之间,当时我还是初中生,很喜欢他的画,有一次跟着一位老先生去他家看画——当时他已经很有名了,那是第一次看到刘旦宅先生的真迹。去了以后,发现刘旦宅完全没有大画家的架子,很平易近人,说话时脸上的表情不是太丰富,但语气之间十分丰富,十分风趣。他当时也没把我当小孩,他自己也像小孩,特别天真。
  后来交往就很多了,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和陆俨少老特别要好,陆老也特别欣赏他。我给他刻印最初大概也是在“文革”期间,后来就刻得多了。我认为他的成就很大,但这不是当代人一下子能看明白的。
  (早报采访整理)
  画画饮酒于他都是“游于艺”
  郑重(资深媒体人、鉴赏家)
  画画、饮酒、下棋,在刘旦宅看来都是“游于艺”,都是性情所致的游戏,都是在玩。玩是人生的一大境界。读书也就是玩啊。别人都以为睡眠不好是痛苦,而刘子则认为不能入睡,可以天马行空,想入非非,好啊。他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概括为“白玉青铜二三子”。说得明白些就是玉器文化、青铜文化,“二三子”者为孔子、老子、庄子。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老庄哲理、屈骚、晋代书法、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虽是重重叠叠,但难以找到圆满的答案而使他感到苍凉。想到今后的中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又使他感到悲伤。(摘自郑重《好久不见刘旦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